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的道德伦理专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后世尊称为“述圣”。 《中庸》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自西汉起就不断出现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到了唐代,《中庸》更为学者看重并以单篇刊印。作为一部以言性命之理为中心的......
  • 课时数: 40
  • 更新至: 40
  • 价格: ¥199.00
  • 简介
  • 教师介绍
  • 课程章节
  • 相关教材

课程介绍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的道德伦理专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后世尊称为“述圣”。

     《中庸》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自西汉起就不断出现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到了唐代,《中庸》更为学者看重并以单篇刊印。作为一部以言性命之理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中庸》在宋代颇受关注。北宋程颢、程颐极力提高《中庸》的地位,将其看作“学者之至也”,提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的思想。南宋朱熹,穷毕生精力完成《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正式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并主张“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即“八条目”。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为修身打基础,后三项是修身的延展。也就是说,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皆是明明德之事;对外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传”十章,则对“经”提出的“三纲领”与“八条目”分别做了解释。

,提出“仁政”“王道”思想,书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思想遗产。

张、伦理道德观点和教育思想。全书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南宋时期,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论语》是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珍贵文献。



教师

  • 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国学中心)自2006年起,先后承担“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且于2014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唯一教材研发基地,协助课题组开展多学段专业教材研发和出版工作。

    目前,国学中心已研发出版以及即将出版的标准化教材约700余册,涵盖从学前教育到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各个阶段,近20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编著、审校。其中包括:与语文出版社合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幼儿园实验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合作的《高等教育传统文化教材》,与国家行政学院专家联合研发的《国家行政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教材》,与中宣部理论局专家合作的《全国党政干部传统文化学习丛书》,与时代华文书局合作的《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教学指导手册》;此外,在国家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课题组的领导下,国学中心为全国各省分别编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省级中小学实验教材》,填补了各省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空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是落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央精神,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阶段,以及海外汉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课程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根本问题。其研究目标为“中小学有课程,大学有专业,成人培训有内容,社区教育有模式,海外传播有基地。”

    进入“十三五”阶段,中心将以海外业务为主要工作,重点开展海外华人子女《维新小学国文》教程全球推广、外籍汉语教师高级汉文化培训、海外多语种地区版汉语教材研发,以及汉文化国际产业链建设和资产管理工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践行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国际传播!



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