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统筹课时,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新套餐”升级呈现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道,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严控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并且要求延长中小学下午放学时间,预计每天增加两个半小时左右用于课后服务。

8月17日,北京市举行双减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学期将重点落实“双减”文件中的关键举措和改革突破,提出要从校内和校外双向发力。

具体来讲,就是强化学校育人主体,提高校内课后服务水平;同时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提供“菜单式”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类课程。总之,要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

“双减”政策下突然增加的校本课时,让很多中小学面临急于寻找创新课程,以增补课后服务内容的现实问题。

近日,经过四年多的研发和调整,多家权威机构联合推出了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专项研究》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研究与传播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打造。

这是“双减”文件颁布后的首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创新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中小学统筹课内、课外两个时段,首次提出了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实验。


据了解,综合实践课程规划主要包括《传统哲学》《民族艺术》《历史文化》《中医基础》四大模块。

课程内容也具有较大创新和突破:

例如《传统哲学》模块分《首孝悌》《做君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养廉洁》《亲仁德》《道中庸》《合自然》十二个主题;

《民族文化与艺术》模块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气、茶文化、相声艺术欣赏、传统吹管类乐曲欣赏、传统弹拨类乐曲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等多个主题;

《中医基础》包括中医理论、藏象经络、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保健功法等多个部分;

《历史文化》则注重对各朝代文化、艺术、民俗的广泛研究。


教材内页展示

值得重视的是,学习活动形式采用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模式,学校可自由选择内容和时间,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成主题研究小组,通过教学主题分解、研究目标确认、阅读资料收集、研究内容探究、小组合作性学习与讨论、研究结论论证与展示等多个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创新实践,彻底革新传统文化学习模式和传承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此外,课题组还为中小学传统文化创新课程服务,提供了“套餐大礼包”,包括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标准化教材体系、多媒体数字资源云平台服务、综合实践专业教师培养、汉学堂综合实践融媒体教室等多种服务,打造中小学提供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完整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于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年2月又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今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国家近年来密集发布传统文化进校园相关文件,此次在两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有望成为各地中小学课后服务延伸课堂首选资源,让孩子们在中华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熏陶下,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和高尚品格,同时助力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转型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