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合自然

自人类诞生到现在,人们都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与自然相处?

最早的时候,人们生活在山洞中,躲避猛兽、采摘野果、捕鱼打猎,过着艰难的生活。那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也是时刻危及着人类生命的险地。

后来人类懂得了用火;制造了各种工具;建造了房屋、城池;开垦了田地、种植粮食、蔬菜、水果;驯养牛羊鸡鸭等动物;造了车、舟、开辟出畅通的道路;人类还冶炼出金属、发明了各种器械;发明了语言文字,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渐渐在大自然中开辟出了人类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后来人类懂得了利用蒸汽、石油、电力,核能;人类发明了刀、枪、炸药、原子弹;人类劈开大山从中获取矿物、人类钻透大地从中获得石油;人类截断河流用水利发电;人类可以人类飞上天空,飞到宇宙。渐渐的人类站到了地球生物链的顶峰,在地球上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了,除了人类自己。

此时,地球上的一切似乎都成了人类的“资源”,都成了可以让人类用以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物资。在人类无休止的开采发掘中,地球环境急剧恶化,产生了赤潮、沙尘暴、荒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在各种环境问题的警示下,人们认识到不能过度的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开始试图寻找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道路。

面对自然,曾经人类从被动地屈服于自然,到主动地利用自然,再到过度的破坏自然,最后又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

甚至时至今日,砍伐森林、捕杀鲸鱼等行为仍在时时上演。寻找到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给了我们非凡的启示。

周文王在公元前1150年颁布《伐崇令》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环境保护法律。其中规定:“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在后来秦朝制订的《田律》中规定不但要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等,还要保护水道不得堵塞。这些法令即便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是保护自然环境不可缺少的措施。可见中华民族前贤们的远见卓识。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人们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那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而凝聚中华传统智慧的“天人合一”,更是指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而非割裂的,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其他像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节用、法家《韩非子》中所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发展观等对我们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个都生活在这个世界,如何与自然相处绝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我们每个人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呢?


【研究性课程设计】:

一、课程任务

以“合自然”为大主题,分天人合一、历史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生命与自然 6个小主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传统“自然”思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相关的科学素养。

2、通过对“合自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去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契合、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4、在分工协作的研究过程中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5、在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呈现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力。

6、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学生“合自然”的意识和信念,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


课程主题

  • 综合实践课设计